转发通知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转发通知 - 正文

转发研究生院:关于开展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培育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3-04 14:52:29     文章作者:     点击量: 次】


各相关学院、学科:

为落实我校《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意见,加快研究生一流课程建设计划,开发和共享更多的研究生优质课程资源,经研究,现开展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培育建设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省级课程建设标准,质量至上,按照“立项申报、审核推荐、建设实施”基本程序,强化课程建设质量管理,坚持共建共享,鼓励跨单位、跨学院联合开发建设,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品牌。

二、课程申报类型

建设对象主要是培养方案中设置全校公选课、专业核心或特色课、专业学位案例课、全英文(双语)课程等。课程建设类型分完全在线和线上线下结合两类。其中,完全在线课程主要适用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适合研究生在线完成课程学习、阶段性测验、课程考核等全部环节并获得相应学分;线上线下结合课程指供研究生在线完成部分课程学习、阶段性测试等环节,教师线下安排开展答疑、研讨、考核等工作的课程。

三、课程要求

申请立项建设的课程应符合下述条件: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正确政治方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

(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目标明确,合理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紧扣关键要点,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在研究生群体中适用推广,适合研究生线上学习。

(三)课程教学思路清晰,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学、做结合,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形式表现课程内容,能为研究生提供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能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四)课程负责人或课程团队成员具有良好师德,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五)有切实可行的课程设计开发方案,明确时间进度和任务分工,原则上立项建设一年内完成课程视频制作。课程制作要求详见附件1。

四、工作程序

(一)鼓励跨学院、跨单位组建教师团队联合申报,课程立项建设申报书见附件2。

(二)各学院组织专家进行审查,择优选择1-2门课程进行推荐。已获省级优质课程立项的课程,不再受理。

(三)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择优确定省级优质课程立项建设培育课程。

(四)立项课程教师(团队)根据项目申报书,参照课程制作规范,开展课程建设、实施、试用与改进。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一年,建设经费学校拨款2万元,学院或学科1:1配套。获省级课程立项后,建设经费另外预算。

(五)省级培育课程建设到期后学校组织验收,建设情况较好的课程,享受优课优酬并优先推荐参评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省级课程直接认定为校优质课程,享受优课优酬待遇。

五、材料报送

请各学院于2022年3月21日前将课程立项申报书一式3份报送至研究生院,同时发送电子版至指定邮箱tanghl@zafu.edu.cn,逾期不再受理。

六、其他要求

(一)课程建设质量是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更是学科评估和学位点评估的重要内容。各学院要切实履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大课程开发投入力度,认真组织教师加强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积极申报省级研究生优秀培育课程。

(二)各学院要严把研究生课程的质量关,对推荐立项建设的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对课程进行全面审查,确保课程质量。

(三)各学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统筹使用学科建设等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对于立项建设课程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若有不明事宜,请联系研究生院唐慧丽,联系电话:63740839(9296839)。

研究生院

2022年3月3日



上一条:转发文科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和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下一条:转发文科处:中央农办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2022年度软科学课题研究目录发布 



【关闭本页】


常用链接 / CHANGYONG LIANJIE + 教育部        + 浙江省教育厅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 浙江省文化厅        +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浙江环境法治网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衣锦街252号实验大楼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40568(内线:9290568) 传真:0571-63740568 邮箱:wf@zafu.edu.cn
COPYRIGHT © 2024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 WF.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
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文法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