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综合新闻 - 正文

耕织文化研究中心成功主办第三届“耕织文化周”,开启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11-18 18:46:17     文章作者:     点击量: 次】


为深入挖掘《耕织图》作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的当代价值,充分发挥耕织文化发源地的核心资源优势,11月15日,由浙江农林大学吴越文化研究院耕织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耕织文化周”启动仪式暨“耕织未来”主题研讨会,在《耕织图》诞生地——临安区於潜镇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延续“一图传千年 一城越古今”的主题,汇聚政府部门、高校学者、乡村运营机构、文创企业等多方力量,旨在通过“政产学研用”融合对话,共同探索耕织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动能。於潜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钱琪主持开幕式,於潜镇党委书记葛可揽、临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超分别致辞。

在“耕织未来”主题研讨会上,文法学院院长鲁可荣主持主旨演讲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从多维度分享了《耕织图》文化IP的活化策略与实践成果。

中心首席专家、特聘教授臧军发表《从“书堆里的研究”到“口袋里的收益”:以IP转化锚定共富》主题演讲。强调文化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让百姓得实惠、让政策落得实。他提出,要让《耕织图》从博物馆走向日常生活,成为日用产品与生活状态,并进一步从单一的“艺术图像”转化为田畴垄间的美丽“景象”,最终发展为文旅产品和经济产业,为临安打造连接历史与当代、贯通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核心竞争力。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省文化特派员李承华以“三阶路径让文化扎根乡村”为主线,系统阐述了耕织文化“活化-教化-转化”的振兴路径。通过将《耕织图》复刻件引入乡村、开发研学课程、设计“共富礼包”等举措,文村实践成功带动村民增收超153万元,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浙江省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会长吴健芬围绕“从‘图’到‘物’,从‘物’到‘业’”的产业链思维,提出通过“文化+研学”“文化+餐饮民宿”“文化+数字创意”三大融合方向,打造课程化、体验化、数字化的文旅产品,让文化价值在市场循环中持续放大,最终实现游客“看得见、摸得着、吃得到、买得起、玩得好”的完整体验。

本次文化周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在於潜镇的先行探索区内,皮园家庭农场的“农业+文旅+教育”田园综合体去年营收超600万元;乡村合伙人将农居“爆改”为微美术馆和村咖;本地特产如光明村稻米、於术等,正通过文创研发焕发新生。这些生动实践,印证了专家观点的可行性,展现了耕织文化在当代乡村的强大生命力。

下午的研讨会进一步聚焦“运营实践与资源对接”,耕织文化中心成员与乡村运营商、文创企业代表就“於潜好物”品牌打造、耕织文创开发等案例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心成员、文法学院教师赵爽提出,应将耕织文化深度融入大中小学及社会普及教育体系,以教育实践释放其社会价值,进一步扩大《耕织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除主题研讨会外,本届“耕织文化周”还精心策划了“六个一”系列主题活动,包括“耕织奇遇”主题研学、“於潜好物”主题市集、於潜镇“村K”大赛等,通过古今对话、城乡互动,为公众打造“有看头、有玩头、有学头、有买头”的多维文化体验。

中心通过主办此次活动,成功搭建了耕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端对话平台。未来,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推动《耕织图》这一文化瑰宝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学术走向产业,为更多地区提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临安范本”。

(图/临安发布 於潜镇 文/吴越文化研究院耕织文化研究中心)



上一条:MPA硕士点师生赴深圳参加第十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启动会暨案例编写研讨会

下一条:听山艺术团舞蹈队参与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开幕式表演



【关闭本页】


常用链接 / CHANGYONG LIANJIE +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国家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衣锦街252号实验大楼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40568(内线:9290568) 传真:0571-63740568 邮箱:wf@zafu.edu.cn
COPYRIGHT © 2024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 WF.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
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文法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